中新社成都10月23日電 (記者 徐楊禕)“在災害發生後,應該是‘自救’、‘互救’、‘公救’三種救援模式一起進行,而民眾首先應該做的是自救。”中國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、國家減災委員會副主任閃淳昌23日在成都表示,“自救”、“互救”、“公救”三種救援模式同時進行的理念需要更廣泛地在社會進行推廣。
  中國(成都)國際防災·減災高峰論壇當日在成都舉行,包括閃淳昌在內的多國專家學者齊聚成都,圍繞國際國內防災減災前沿理論和技術,通過交流互動方式,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及解決方案,推動西部地區完善科學管理應急救援體系,探尋具有中國西部特色的應急體系之路。
  閃淳昌在主題演講中還指出,災前的預防比災後的救援重要也更經濟。“我們應該轉變思維,以做好預防和應急準備為主線,以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效率為核心,要由舉國救災向預防災害轉變。”
  閃淳昌強調,民眾應該轉變固有思維,在災害發生時,不能一味地等待政府的救援,而是應在第一時間自救。“國家地大物博,政府的救援再快也是需要時間才能抵達災害發生地,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。”
  作為論壇舉辦地的四川位於中國西部地區,地形地貌特殊、複雜,自然災害多發頻發。僅2013年四川省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4612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,緊急轉移安置236萬人次,直接經濟損失2453億元人民幣。
 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局局長徐浩良亦表示,不僅四川,亞洲是世界上最易受災害影響的地區,在過去十年裡,平均每年都會有超過6.5萬人因災死亡,並有大約2.2億人的生活受到災害影響。
  徐浩良認為應該把中國現在的防災減災經驗分享到亞洲其他國家,這些經驗能夠幫助到他們減輕本國災害風險,增強防災備災的能力。
  此外,論壇還發佈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旗艦出版物《2014人類發展報告》。該報告題為《促進人類持續進步:降低脆弱性,增強抗逆力》,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脆弱性,並提出了一系列加強抗逆力的建議。(完)  (原標題:專家建言防災減災:民眾應加強“自救”意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l34ill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